來源:滾動播報
(來源:工人日報)
如果說這個夏天的中國男籃,帶給球迷最多感動的是趙睿,那么王俊杰的出現,便是最大的驚喜。
這個馬上要去美國舊金山大學讀大三的男孩,沒有任何國家成年隊履歷,也未曾打過職業聯賽,卻成了亞洲杯上中國男籃最穩定的“大腿”——6場比賽,場均得到13分(僅次于胡金秋),投籃命中率為56.1%。尤其對韓國隊一役,出戰24分鐘,14投9中,得到國家隊生涯最高的21分8個籃板,讓人驚嘆。賽后,這位年輕球員卻因一次“特殊待遇”登上熱搜——他在社交媒體自曝被賽事官方選中接受尿檢(興奮劑檢測),并幽默表示,“把自己打到尿檢了,兄弟們”。
于是,“王俊杰尿檢”話題閱讀量突破千萬,“強到尿檢”成了球迷給這位20歲年輕人的新標簽。
王俊杰讓人眼前一亮的不只有他出眾的身體條件——身高(206厘米)、臂展(212厘米)和三分球投射能力,完全符合現代籃球鋒線的“3D”標準,也不只有他打球的方式——防守積極,出手果斷,敢于身體對抗,還有他的比賽氣質,對于籃球的理解,甚至做人的格局。
在某場比賽中,他因為防守犯錯,下場后被主教練郭士強訓斥,他乖乖接受批評。后來因為上場時間問題,網絡上許多人為王俊杰抱不平,王俊杰一句“郭士強教練的批評是對年輕隊員的要求,更能促使我們進步”,云淡風輕,顯露高情商的同時,也迅速平息了風波。
難怪,中國籃球名宿馬健非常看好王俊杰未來的發展,“王俊杰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籃球的希望。中國籃球需要這樣的驚喜,需要更多的創新和認知。”
王俊杰的出現為何讓人聯想到“創新”這些字眼?
原因也不復雜,他和陳江華、張兆旭、郭艾倫和周琦等前輩一樣,在進入國家隊前,沒有參加任何職業比賽。更為特別的是,他還沒有經歷過中國籃球傳統意義上的青訓,而是校園籃球和國際化培養結出的碩果。
王俊杰14歲進入浙江海亮中學,憑借場均31分19籃板的統治級表現獲得全國U15總決賽MVP。2019年,他成為第五位登陸NBA全球精英計劃的中國球員,在澳大利亞接受系統訓練。在墨爾本的訓練館里,他經歷了整整一年的冷板凳時光。“剛去的時候,連球隊戰術板都看不懂。”王俊杰坦言,“但我每天加練兩小時腳步,把錄像帶看爛了三盤。”
正是這樣的堅持和歷練,幫助他于2023年加盟NCAA舊金山大學,還讓他在當年的 U19 世界杯上打出亮眼表現——對陣西班牙隊,面對歐洲頂級鋒線群,王俊杰砍下21分8個籃板,其中第四節連得 11 分的表現,讓媒體驚呼其為“亞洲鋒線新標桿”。
對于中國男籃而言,王俊杰的價值遠超數據。他的成長證明,國際化培養與本土體系并非對立,而是可以形成化學反應。
有趣的是,在距離中國對新西蘭半決賽開打不到24小時,社交媒體熱搜被一條消息引燃,20歲新星王俊杰確認賽后兩天內返美,球迷集體在其社交賬號下刷出統一口號:“千萬別!回!CBA! ”
這條留言迅速獲得3.3萬點贊,話題閱讀量突破300萬。在CBA快訊發起的熱議投票中,87%的參與者支持王俊杰繼續留在海外發展。“寧可看他坐NCAA冷板凳,也不要回來當‘溫室球星’”。
球迷這樣的態度,可能會令CBA官方尷尬,但也可謂其來有自。看看曾經同樣驚艷一時的張鎮麟在CBA賽場上的掙扎和沉浮,就知道球迷并非瞎操心。
天才從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,而必須生長于合適的環境,就像魯迅先生說的,“譬如想有喬木,想看好花,一定要有好土;沒有土,便沒有花木了,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。”
王俊杰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。中國男籃在亞洲杯打了翻身仗,也打出了血性和精氣神,但培養“土”的任務,還依然艱巨。中國籃球要有好“花”,更需好“土”,如此,球迷的心才更踏實。